牛津Offer的背后 | 高考后,何妨换个赛道再出发
前言
与很多同学不一样,Tony是高考后来到光谷剑桥国际高中的。在这里,他得到了变化与成长。在2020年录取季,他收获了牛津大学、帝国理工学院、伦敦大学学院和爱丁堡大学化学专业的预录取。与此同时,他自己的领导力和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
何妨
从头再来
2018年6月,刚刚参加完高考的Tony得到了一个并不满意的结果:他的高考分数离他的第一志愿武大还差几分。
彼时的他面临着3个选择:选择他的第二志愿,回华师一再复读一年——
或者,从头再来。
对Tony来讲,放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他坦言,自己是一个比较“佛系”的人,“其实当时已经打算上一个别的一本了,但是后来就觉得不能这样碌碌无为下去。”当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的时候,“佛系”消失,“勇气”显现。
彼时,高考改革在即,选择复读又要面临新高考的不确定性。抱着“既然要从头再来,不如彻底一些”的想法,Tony来到了光谷剑桥国际高中,进入AS年级开始学习A-level课程。
在刚开始,Tony是有着放弃的想法的。因为要读两年,和自己一样大的朋友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,“会明显感到和之前同学差距开始拉大,比如在他们的朋友圈里,会有很多很学术的东西,而我丝毫不懂,你就会感觉被甩开很远。”
我们常常会被同辈的压力和社会裹挟着向前走,在很多规划里,什么时间是需要做什么事情的,比如22岁大学毕业,在30岁之前就得达到什么样的成就。如果时间到了,事还没做成,不仅自己焦虑,身边还有一群更焦虑的家人。
“但是焦虑没有用,只能做好手头上的事。”面对同辈的压力,Tony选择不去想,“我只是比他们晚了一些而已,再往后也不确定自己能发展到什么样子,能把握的只有当下。”
尽管有过犹疑和焦虑,但是对Tony对自己的选择一直很自信,“我知道我迟早会学到那些东西,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。而在进入学校以后,我比现在的同学都大,这对我也是一个激励,他们再提醒我不能碌碌无为。”
“我最喜欢的人是张学友,他当初也是一个无名小卒,是参加工作完之后,他才就是去参加了歌唱大赛,然后最后才被发掘了。所以我其实觉得成功并不仅限于年龄和阅历,而在于机遇和你自己的准备。”
这是他第二次提到“碌碌无为”。
帮助他人
成就自己
在朋友和老师的眼里,Tony是和“碌碌无为”这个词无缘的。
在朋友眼中,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,Tony都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,“他的宿舍从来没有乱过,干净得完全不像是一个男生的宿舍。”
有华师一三年打下的底子,让他在A-level的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。“但这个知识体系和国内是不一样的,也许之前一定要把整个原理给你讲的明明白白。”
抛开学习成绩之外,Tony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。他不仅愿意主动去探索学科的知识,同时对于易经、佛教、经济等众多领域也有所涉及。“和Tony聊天其实挺有意思的,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有意思的人,又知道很多有意思的事,怎么都能聊得很开心。”
他的副班主任Joy评价他说,“Tony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式,他对知识的吸收整理能力较强。对学生班级和集体比较有爱心,愿意付出和投入,但对缺乏一点谦逊。”
“这题太简单了!”是他的一句口头禅,“尽管知道他并不是有心炫耀显摆,只是真的这样觉得,也知道他是好心肠帮助同学,但还是会让人有点不舒服。”他的班主任Helen清了清嗓子,模仿着Tony的语气说了句:“这也太简单了!”
在前不久,Tony度过了他19岁的生日。按照他们班级的传统,在每个人生日的时候,除了祝福以外还会列出大家对“寿星”的建议,一个让Tony成为更棒的人的建议:不要再说这太简单了。
“但你不能否认,Tony的确是一个愿意奉献的人。无论是帮助同学,还是他在学生会和LEAP(领创执行官联盟)的工作,都为班级和学校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。”揶揄过后,Tony平日里的举动也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尊重。
在Tony看来,帮助他人和成就自己同样重要。“如果非要有什么人生信条,我更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人多一点,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你帮别人补课,对自己也是一种巩固和提高。”
“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,就像在04年明星做慈善还不流行的时候,张学友就把自己一场演唱会的钱全部捐了出去,自己一分钱没赚,更多的是自己愿意去做这件事吧。”
“在这个过程中,你也会受到很多人的帮助。”Tony谈到,在准备牛津面试时,因为知识点很多很杂而且有很多脱离了课本,所以遇到不懂的他会去问Joy老师。“有些复杂的问题老师也不会,他就会帮我去查,还会把相关的知识点都给我梳理一遍。”
“就像当初我们去支教的时候,本来以为能教给那里的小学生很多东西,而是他们教会我们东西:永远保持一颗对外界的好奇和热情,是做好一件事的根本。
△ 大别山深处,与Tony依依惜别的小学生们
在支教结束后,他写道,“当初登上开往三河口镇的大巴时,觉得自己是要去做一番大事业的,总想着要改变很多东西,现在回想,只是觉得这段经历就是对我来说不得了的大事业。去的时候,总担心自己带给三河口镇小朋友们的知识不够多,回来之后,很欣慰的是他们带给了我很多。”
“未来吗?我觉得我还蛮适合当老师的。”他笑了笑,对于未来,他还没有特别具体的打算,“具体的路径还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和认识,但最终还是希望能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吧。”
我们,
没什么不同
在Tony的故事中,我们发现,抛开名校光环,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烦恼、思考、忧郁和缺点,与此同时,当我们的注意力不在升学结果的时候,反而能看到他们性格的变化、发展和闪光点,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与成长也是我们最为关注东西。
因为,良好习惯的养成、个性的发展、审辨性思维的培养、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才是一个学生成长成人的“因”,在这个基础上,好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前不久,我们的第一届毕业生Ingrid拿到了微软的offer。在交谈中,她坦言自己从高中到工作因为贪玩走了不少弯路。但是她提到,“我没有任何后悔,如果能重来的话,我也不会有任何改变。因为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有意义。”
无疑,对于Tony而言,花2年时间重读国际高中也有意义,这2年给他带来的变化和成长,远远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,而他也很愿意去分享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思考感悟。
在交流中,兴许我们会发现,自家的孩子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两样,他们都是真实的孩子,而并非被神话的“牛娃”,在与他们的交流中,也许能够自家孩子和他们的相似之处。他们,没有什么不同。